Featured image of post 走进农民的生活,《江村经济》

走进农民的生活,《江村经济》

费孝通先生写了两本神书,分别是《乡土中国》和《江村经济》。这两本书不仅介绍了近代中国农村在建国前的种种情况。《乡土中国》介绍了了中国农村人民的精神思想和社会制度,其中对于礼制和德治的讲述令人印象颇为深刻,地域不同使得中医深入人心也在书中有一定的解答。而《江村经济》也是从农村入手,剖析了农村的生产方式,城镇对于农村的影响,婚姻和亲缘关系对于经济的影响,已经农村在那个年代改革所作的尝试和努力,这些内容直到今天有不小的借鉴意义,非常值得一看。

对于农村纺织业的改革非常有意思,国家想要增加出口,农民想要增加收入。但是先进的生产方式不那么容易引进。由原本的分离的家庭小作坊转移到工厂需要资金和人力,但是这笔钱农民并不是很愿意出。工厂的钱大部分由政府的贷款完成,尽管工厂在第一年有盈利(1929年)但是在之后的两年都是亏损,即使工厂亏损农民依旧需要继续投钱,可以看出外地的倾销和政府无法进行价格管控对于改革是不利的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中改革制度是合作社的制度,看来哪怕是国民党也想通过这种社会主义制度来发展生产,但是就如作者所说,本来应该被投入改革的钱大部分被用以反共,实在令人叹惋。

改革有可能带来的不仅是农民收入的提高,还有的是大部分原来在家从事纺织业妇女的失业,这些失业的妇女没有重新回到田地生产,而是进城打工。打工发的工资使得妇女有了个人收入,使妇女的地位上升。有一个例子,讲述了地位上升的妇女和厂中的男人偷情,导致被工厂开除,又被丈夫离婚,回到娘家的妇女地位还不如之前。

在农村中,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,而农民又不会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力,导致了在某些时候高利贷把农民的土地剥脱。在一个例子中,一个农民借了7元,却要还30元,令人震惊。

我觉得,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的变化和如今ai绘画对于产业的冲击,有一些相似性。但区别在于:纺织业尽管是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,农村的主业依旧是耕地。但是画家如果借不到单子又没有丈夫(或者伴侣)的经济支撑,难以想象会发生什么。而且纺织业在以前的经济中占有一定分量,政府会引导和扶持,如今的插画行业可能就只能交由无形的大手了。但是乐观的看,插画这个行业可能会像肖像画一样萎缩,但是绘画作为爱好却不一定会受到多大的影响,只是方向可能会有所转变罢了。

在书的末尾,介绍了农村的船运。对于这一行业的描写让我想起了《边城》,可惜我对于这篇小说的记忆已经不多。对于船业的描写让我感慨物流行业的暴利,这也让我更加疑惑:美国的邮政行业是如何做到亏损的?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使用 Hugo 构建
主题 StackJimmy 设计